廣發基金:3800點怕追高又怕踏空?三個方法破局
2025-09-18來源:財聯社
市場持續回暖,但有些投資者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。一方面,看著指數不斷攀升,擔心不及時入場會錯過更多的行情;另一方面,又顧慮股價已處于相對高位,害怕追高后回調,損失本金。為什么會投資者會產生這種矛盾心理?作為投資者又該如何破局?廣發基金用三個方法幫助投資者破局。
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矛盾心理?
這種“既怕踏空,又怕追漲”的矛盾心理,讓很多投資者既糾結又焦慮。首先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錨定效應。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做判斷時,容易受最初獲得的信息或印象(即“錨”)的影響。就像在近期的市場中,有的投資者錨定了指數前期的低點,現在指數上漲,就覺得偏離了心理預期,不敢輕易入場;而有的投資者則錨定了歷史高點,認為當前還有上漲空間,不買就會錯失機會,內心同樣焦躁不安。
其次,損失厭惡也是導致焦慮的關鍵因素。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,會認為損失更難以忍受。投資者害怕追漲后出現下跌,同時,又害怕不買入會錯過上漲的機會,而錯失收益在某種程度上也會被視為一種損失。這種對潛在損失的厭惡,加劇了這些投資者的焦慮。
另外,信息過載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。在當下的信息時代,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海量的市場信息。但龐雜的信息真假難辨、觀點不一,普通投資者很難快速精準地篩選出有效內容。這種對信息的不確定感和無力感,很容易讓人陷入決策困境。
面對投資焦慮,如何破局?
了解了產生焦慮的原因,關鍵是我們該如何應對?廣發基金提供以下三個方法,或許能助大家一臂之力。
方法一,堅持“什么錢配什么產品”的原則。簡單來說,就是根據資金的來源、投資期限等因素,選擇匹配的投資品種。這一原則的重點,不是關注“買什么產品更賺錢”,而是關注“用什么錢配什么產品”。
如果是短期內可能需要用到的資金,比如幾個月內就要用的生活費、特定用途支出等,就不太適合投入到波動較大的權益類產品中,債券基金、貨幣基金等穩健型產品可能是更好的選擇。
而對于長期不會用到的“閑錢”,可以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,適當配置一些追求更高風險收益的產品。比如風險偏好很高的投資者,就可以關注一些業績優秀的偏股型基金,或者潛力高、空間大的權益指數基金。A股整體具有向上的趨勢,利用“長錢”來拉長投資期限,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抵御短期波動帶來的風險。
方法二,搭建合理組合體系,做好資產配置。資產配置的優勢不是“多賺”,而是讓投資組合走得更平順,同時減少投資者“后悔”的概率。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,既可以讓大家獲得市場上漲帶來的收益,也可以避免大跌所帶來的巨額損失。
這里,廣發基金介紹兩個常見且實用的資產配置策略,即杠鈴策略和“核心-—衛星”策略。
杠鈴策略的優點在于,既考慮了資金的安全性,又保留了獲取高收益的機會。具體方法是把資金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投入到波動較低的穩健類資產上,比如債券基金、“固收+”基金、高股息紅利基金等,目的是提供穩定性;另一部分則投入到高彈性、高潛力的資產上,比如近期熱門的創業板指數、港股通科技指數等,目的是博取高回報。
“核心—衛星”策略以核心資產(占比60%—80%)為基礎,搭配衛星資產(占比20%—40%)進行投資。
核心資產適合配置長期能穿越周期的品種,主要負責穩住基本盤,常見的品種一是“固收+”類產品,二是市場表征性較強的寬基指數,比如中證A500、創業板等——因為它們覆蓋范圍廣,能反映市場整體走勢,且風險相對分散。
衛星資產則適合配置高彈性、高潛力的品種,主要負責捕捉結構性機會,一般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所看好行業的指數基金。比如看好科技方向,就可以關注港股通科技、科創AI等指數;看好創新藥,則可以關注港股創新藥指數等。
方法三,學會管理投資情緒,也就是把關注點從“怎么賺錢”轉換到“用什么方式管理情緒”上。
前面提到的資產配置,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管理情緒的辦法,當投資組合整體表現穩定時,人們就不會因短期的波動而過度焦慮。此外,定投也是一種不錯的情緒舒緩法。假設一個人持續地定投,如果市場上漲,已有的倉位可以享受上漲的收益;如果市場下跌,又正好能滿足“回調吸籌”的需要,即使一時虧損也能保持內心的平和。
投資本身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,這個過程很難做到“完美”。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是“精準地抓住每一個上漲的波段”,而是“在合理的區間介入,獲取趨勢中的一部分收益”。
轉變投資心態,堅守“什么錢配什么產品”的原則,合理搭建資產配置組合,學會管理投資情緒——這或許就是當下多數投資者走出心理困境的破局之道。
廣發基金多年來堅持打造多資產、多市場、多策略的全能資管能力,現已形成了全面完備的產品體系,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全天候的投資工具,適應不同經濟周期和市場環境下的投資需求。
風險提示:本資料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、投資建議或保證,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。本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、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,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證最低收益。投資者在投資基金前應認真閱讀基金合同、招募說明書、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,全面認識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,在了解產品情況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,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、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標,對基金投資作出獨立決策,選擇合適的基金產品。市場有風險,投資須謹慎
相關閱讀